或許你有這樣的經驗,有些人也不是個性不好,但和對方講話時,總會讓人感到隱隱的煩躁,似乎有些地方讓你不太認同、甚至有點觸怒你內心深處的某些情緒,但想想好像不是什麼特別明顯的點,讓你不太想和對方親近,又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日本問題解決專家、著有《鍛鍊你的地頭力》《問題解決金字塔》等暢銷書的細谷功,在《不用腦袋思考,你就一輩子領死薪水》中提到,「人是自我中心的生物,但如果沒有察覺到這點,就會因為成見而散發負面魅力。」
以下是職場上最常見4種散發「負面魅力」的人,他們毫無知覺地陷入「自我中心」的發言,導致貴人與好運都被自己趕走,就算有能力,也很難有成就。檢視你自己,別被自己的說話方式綁住你成功的可能!
說話抓不到重點,弄得人人沒興趣!
1. 相對於「結果」,先談論「過程」
我們在說話時,尤其是講到自身經驗,常在不自覺間講了許多「過程中發生的事」,而非「最後的結論」,細谷強調,「許多人都有以『過程』為談論中心的傾向!」
尤其是「甘苦談」時最明顯,例如在商品提案、業務活動或產品說明時,許多人常常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的努力與辛苦」當作重點,花許多時間在說明事情的「前因後果」,白白浪費許多時間,因為對多數聽眾來說,他們想要的往往不是「經過」,而是「最終結果」。
「要成為魅力的說話者,最重要的就是事前明確思考『想說的話』和『想聽的話』、『說了會高興的話』和『聽了會高興的話』之間的差異,」細谷強調,唯有認清之間差異,才不會變成嘮叨無趣的說話者。
2.相對於「整體」,先思考「部分」
一旦以自我中心思考事物,便會在不知不覺間忽略整體,只由「自己周遭一小部分的事開始談起」,然而因為這些小事通常缺少「共同經驗」,就算講的人覺得精彩萬分,對聽的人來說依舊難以理解、非常無趣。
把自己放得愈大,就愈容易忽略重要的事
3.相對於「年代久遠的事」,先思考「近在眼前的小事」
以自我中心來思考的人,除了講會主題會圍繞在自己,在「時間」上,也容易忽略時間較久以前的「大事」,而專注近在眼前的「小事」。
舉例來說,如果有人要你「請列舉近五年間的十大新聞」,突然被這麼一問,多數人只能想到近期發生的各種小事;如果這種習慣沒有調整,當被主管問到,「未來五年,預算你怎麼規畫?」也會變成只舉出眼前必要的花費,而讓人覺得眼光短淺。
4.不看「自己的缺點」,只觀察「他人的短處」
這是另一個會讓別人默默在內心討厭你的說話表現。當然,以客觀角度看待自己、甚至承認自己的不足絕非易事,因為多數人都希望自己受人喜愛,但如果因此過份放大自己擅長的部分,而不經意地不時提到別人的缺點,用別人來墊高自己,只會招來聽者的反感。
為什麼我這麼倒楣,他卻好運連連?
5.不重視「共通點」,只關注「差異點」
比起共通點,許多人會更關注自己與別人的相異之處,而這也往往變成「為自己找藉口」時最常用的手段。例如聽到別人的成功經驗,忍不住脫口而出:「因為他很有錢」「他長期在海外生活」「他們公司屬於外資企業」「他們單位的預算比較多」……彷彿別人的成功都不是因為努力,而是資源比較多而已。
6.將自己「特殊化」
你一定遇過有些人喜歡發這樣的牢騷:「只有我有不為人知的辛苦」「我的處境比較艱困,只是你們看不到而已!」彷彿只有自己的人生充滿皺折,別人都比自己平順幸運。
其實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辛苦一面,但如果放任自尊心作祟,不斷強調自己特別與眾不同,在別人眼中,只不過是無事愛呻吟罷了!
7.將他人「一般化」
除了將自己「特殊化」外,許多人也有輕易將別人「一般化」的傾向。例如看到某個人的個別行為,就不自覺地連結到他的出身、性別、年齡、背景,覺得:「XX人就是這樣!」習慣用簡單的偏見來解釋問題,只會讓人覺得你沒用腦思考。
愈是專家,講話就愈複雜難懂
8.比起「梗概」,更拘泥「枝微末節」
在一個領域研究愈深、經驗愈久,由於知之甚詳,所以比起重要的梗概,會更容易執著於旁人眼中不重要的枝微末節,導致「知識愈豐富,講話愈難懂」,讓人根本不想與這種人溝通。
9.比起「基本原理」,更執著於「例外」
你一定遇過這種人,當你講某一件事或提出某一個計畫時,他就一定會舉反例來辯駁你,認為你說的事情不可能成功或是錯的。
這種人通常都是有經驗的人,甚至是專家,正因為有經驗,於是對於違背原理的「例外」會變得特別執著,「我曾有過這種經驗,像這種情況絕對無法挽回!」「之前也有人有過這種想法,最後還不是失敗了!」成為專門澆冷水的反對大王。細谷強調,在專業領域愈是學有專精的人,愈容易出現這種傾向,絕對要注意!
取材自《不用腦袋思考,你就一輩子領死薪水》,采實文化出版
文章引用自:http://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501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