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白斑狗魚的銳齒非常具有威脅性,但牠們的移動速度超過時速四十公里,海底生物光是被撞上就會受到致命傷害。牠們在英語被稱為派克魚(Pike)或梭魚(Barracuda),而韓國也是取其向前突進的模樣之意而命名(註:韓文漢字譯名為「槍竹串魚」,意為該魚類向前衝進的模樣就像開槍發射後,子彈串到竹籤上的樣子)。
邁阿密大學的兩位學者曾利用白斑狗魚在佛羅裏達的某水族館進行實驗,首先於水槽中灌滿水後、在水槽中間製作了一片透明隔板、一邊放入鯖魚,另一邊則放入白斑狗魚,因白斑狗魚不曉得中間夾有隔板,一看見鯖魚便快速衝向前去,因而使其長嘴重重地撞上玻璃隔板,白斑狗魚因為強烈撞擊而暈眩,卻仍然不放棄嘗試,前後衝撞了玻璃隔板好幾次。某天白斑狗魚明白中間有障礙物隔開後,便不再試圖越過隔板游到另一端了,之後科學家為了進行下一階段的實驗,便把中間的玻璃隔板拿掉,讓鯖魚和白斑狗魚同處於同一水槽中,但白斑狗魚卻只在原本有隔板隔離的空間裡游動,再也不朝鯖魚那一端游去,這就是所謂的白斑狗魚症候群 (Pike Syndrome)。
白斑狗魚症候群也透過其他方法的實驗獲得驗證。首先將水槽灌滿水後放入白斑狗魚,接著將裝有小魚的透明玻璃瓶放入水槽中,白斑狗魚看見小魚後便對其展開猛烈的攻擊,幾次攻擊都只有嘴部因玻璃而受到強烈撞擊,從來沒有成功過,當白斑狗魚瞭解小魚外圍有障礙物無法成功獵食之後,學者將瓶中的小魚拿出放入水槽中,奇怪的是,攻擊性強大且兇猛的白斑狗魚居然跟小魚一起在同一個水槽裡游走,小魚們在白斑狗魚眼前悠遊自在地游著,白斑狗魚完全不會前去獵食。像這種「現在的情況與過去的雷同,因為失敗的經驗而使其在不同的情況下擁有錯誤想法」的現象,就是白斑狗魚症候群。
導致白斑狗魚症候群發生的理由為何呢?這種現象也會發生在人類身上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nan)博士於1975年發表了習得無助感理論(Learned helplessness),把習得無助感定義為「有機體若無法控制自身所處的環境,最後會放棄嘗試控制的念頭」。
也就是說,若某個有機體反覆經歷無法避免或無法克服的經驗,即使將其置於可以透過自身能力避免或克服的環境中,也不會試圖避開或克服,呈現自暴自棄的狀態,忍受著令人厭惡的狀況,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習得無助感」,塞利格曼博士透過動物實驗與人類實驗,驗證了習得無助感現像是超越物種的普遍現實,白斑狗魚症候群便是習得無助感的結果。
若檢視我們周圍,便可發現出現白斑狗魚症候群的人不在少數。人們為了過更好的生活,都嘗試過各種事情,但並非每件事情都可以稱心如意,在這過程中,人們受騙受害,這些經驗積累下來,便會讓人失去自信且感到無助,變得無法相信任何人,對所有事情抱持著否定的態度,正因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讓人連挑戰都不願嘗試。
但上述實驗中有個需要注意的重點,實驗中的150尾白斑狗魚中,約有三分之一沒有陷入無助狀態,牠們雖然處於自身無法控制的情況中,體驗到令人憎惡的感受,卻不會感到無助,進而從令人憎惡的情況中恢復。人類也有類似的傾向,我相信這是因為擁有理性與自由意志的人類具有健全的判斷能力,只要意志堅定便不會陷入無助的低潮,就算真的陷入低潮,也有重新開始的潛力。
在上述情況中,給予指引與建議的人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嚴重感到無助與無法信任者很難自己克服困境,此時,具有權威的建議者所說的建言便會成為極大的助力。在網路行銷中,身為傳銷商(Sponsor)者便要扮演這個角色,這就是傳銷商存在的原因。
本文章記載於 韓國刊物 nexteconomy 2015.08.25
如何成為艾多美的會員呢?只要新台幣50元即可!
但是從這個部落格申辦的新會員,可享免收工本費!
而且我還要再送你10,000點數!點擊以下網址加入會員!
國際市場每年以2~3個國家的速度增設中
如果需要了解更多關於公司的背景、產品、價格、制度、文化,也可以參考公司官網http://www.atomy.com/tw 或自行上網搜尋「艾多美」。
有興趣更深入了解,可以加我們的Line群,我們會詳細線上說明會:http://line.me/R/ti/g/XyeKg0oYgA
歡迎中國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越南、柬埔寨、菲律賓、墨西哥、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有緣人與我互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